資訊分類
-
2023-04-16
桐油樹
桐油樹?( 學名 :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又名油桐,大戟科 Euphorbiaceae 油桐屬 Vernicia為落葉灌喬木。產于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通常栽培于海拔1 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桐油樹的種仁含油率很高,達到40%以上,經過加工適用于生產生物柴油。 在 印度 ,桐油樹被選為出產 生物柴油 的主要原料之一。桐油樹可生長在南北緯30度之間,它可以在荒地上種植,不與糧食作物搶耕地。 形態特征落葉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色,近光滑;枝條粗壯,無毛,具明顯皮孔。葉卵圓形,長8-18厘米,寬6-15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淺心形,全緣,稀1-3淺裂,嫩葉上面被很快脫落微柔毛,下面被漸脫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長葉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貼伏微柔毛;掌狀脈5(-7)條;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幾無毛,頂端有2枚扁平、無柄腺體?;ù菩弁?,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萼長約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紅色脈紋,倒卵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形,基部爪狀;雄花:雄蕊8-12枚,2輪;外輪離生,內輪花絲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顆胚珠,花柱與子房室同數,2裂。核果近球狀,直徑4-6(-8)厘米,果皮光滑;種子3-4(-8)顆,種皮木質?;ㄆ?-4月,果期8-9月。1 葉子 :大而綠或淡綠的葉子。 花 :越多的雌花結越多的種子。 果實 :果實在冬天結實,若土壤濕度適中,而且溫度足夠高時,它也可能一年結實數次。 種子 :當蒴由綠變黃時,即種子成熟時。 種植技術桐油樹的種植并不復雜,它可長在荒地和幾乎所有的地方,甚至于可以長在多碎石土壤、多沙土壤或 鹽化土壤之上,它甚至于可以在多石頭的土壤和巖石縫隙中繁衍興旺,種子發芽率介于60%~95%之間,可說非常高。 除此之外,麻瘋樹可在九天內發芽完成,但是隨季節與緯度的高低在實際培育經驗中亦有高達五十天才發芽完成的情形發生。 在發芽期間加入 堆肥 會對植物產生不好的影響,但在此之后,肥料的施放是有用的。 這種植物經常藉由阡插法來繁衍,因為用阡插法繁衍會比較快,只是使用阡插法的話,其發芽成功率的差距非常大,介于30%~70%之間,這當然也在無形中,造成土地的浪費。 花朵只在樹枝的終端附近開展,因此好的枝干(有著大量分枝者)可結出最大量的果實。 其他決定生產力的因素取決于一個 花序 中,雌花和雄花的比率(一般都是十朵雄花對一朵雌花,越多雌花,果實越多)。 分布范圍產于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通常栽培于海拔1 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 臺灣中北部中低海拔山區。 全縣各地山坡、田埂、溝旁、路旁宜種油桐子窩播,成活率高。每年清明至谷雨,桐花開放,春耕春播繁忙,俗諺:“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才下種”(已延誤播種時節)。 四川東北部地區山區居多,因為四月在當地已經比較暖和了,以前放牛的牧童都會講天氣開始變熱了,但是在當地老人們就有句俗諺:“放牛娃兒你莫夸,四月還有桐子花”。指的就是在桐子開花的時節還得寒冷好幾天。 廣西桂北山區生長有野生油桐樹。 主要價值我國重要的工業油料植物;桐油是我國的外貿商品;此外,其果皮可制活性炭或提取碳酸鉀。有抗菌、抗腫瘤、抗病毒、殺蟲等作用。 栽種歷史油桐大量生長于臺灣中北部山區,可追溯歷史至四十年前。臺灣北部丘陵地區原種稙當時高經濟價值的相思樹,起因于當時礦業興盛。而相思樹一則可作為礦坑坑道之支架,二則可用來燒炭,成為家家戶戶的主要燃料。 待六十年代礦業蕭條,石化能源亦大量開發做用,因此相思樹之經濟價值亦大不如前,于是政府鼓勵農民種稙油桐樹,因為油桐子可榨油做原料,再則油桐木是很好的家具木料,因此當時的政府還免費提供油桐幼苗供農民栽種,而造就了現代人可在臺灣中北部山區欣賞到油桐花美麗的景致了。 油桐原產於長江流域,引進臺灣已有百年的歷史,主要用來榨桐油。 油桐樹在植物上的分類屬大戟科喬木,臺灣有木油桐(千年桐,果皮皺?。?,和桐油樹(三年桐,果皮光滑)兩個品種。木油桐生長快速,可做家俱、火柴棒、牙簽等,同時也是火柴和造紙工業的理想材料。桐油樹以采果榨油為主,果實可用來提煉防水性佳的桐油,馳名國際的美濃紙傘傘面所使用的防水油,便是桐油,另外在化工不這麼發達的時候,也是油漆的重要原料。 據專家說,臺灣的油桐樹大多是木油桐居多,約占90%。 查看詳細
-
2023-04-16
“菜油股”道道全業績大反轉!一季度預計盈利1億左右
4月14日,道道全(002852)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凈利潤0.9億元至1.2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0.54億元。 同日披露的2022年業績快報顯示,道道全2022年營收70.28億元,凈利潤虧損4.18億元。 不少股民直呼道道全的季報業績“炸裂”,也紛紛議論,“這業績增長是因為疫情放開了吃油的人多了?還是說原料價格崩了?” 對于一季度扭虧原因,道道全表示,隨著茂名工廠2022年7月建成投產且產能釋放,影響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加;受供需關系趨向寬松,主要原材料價格下降,產品毛利率水平逐步回升到正常,促使公司2023年一季度業績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增長。 也就是說,“原材料價格下降”是道道全業績出現大反轉的主要原因。 道道全2017年登陸A股,是國內第一家以菜籽油加工為主體的上市公司。 2018年至2021年,公司收入穩健增長,分別為36億元、41.17億元、52.87億元、54.49億元;而盈利情況則大相徑庭,年凈利潤分別為2.2億元、1.29億元、-0.76億元、-1.92億元。 從2020年至2022年,道道全連續三年虧損;而正是在這三年間,包括大豆、菜籽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輪歷史級別的牛市行情。 我國食用油產業的上游直接對接大宗農產品,原材料在食用油產品的成本占比高達90%左右。 三年間,原料菜油噸價從8000元一線飆漲至14000元以上的歷史高位,這大大抬升了企業的加工成本;然而零售終端的包裝油價格上漲幅度卻不及成本上漲幅度,甚至出現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情況,這導致油脂加工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道道全也不例外。 2022年下半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因進口原料到港的時間差,國內原料菜油價格跌勢于22年末至23年初啟動,一路跌破萬元噸價,至今已差不多回落至三年前的價位。 因此,道道全一季度交出亮眼成績單并不意外,體現的是業績修復與利潤回歸常態。 那么今年接下來的時間里,道道全的業績還能繼續“炸裂”下去嗎? 在原料供應端,大宗農產品價格已“退燒”,進入下行周期;而且我國菜油原料供應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多元及寬松局面,包裝油的成本端壓力緩解趨勢明顯。 菜油的消費需求端則是喜憂參半。 如今原料菜油的價格已接近豆油,逐步具備替代其他油種的競爭實力,菜油的總體消費量有望恢復和擴大,道道全等菜油加工企業則有望享受品類擴增紅利。 但今年以來,行業普遍反映,油脂消費復蘇不及預期,包裝油需求乏力;而且人口拐點已至,國內食用油需求整體增量空間不大;要想拿到更多市場份額,不同油種之間、大小企業之間的競爭內卷將十分激烈。 隨著原材料成本的外部壓力逐步減輕,菜油加工企業之間的比拼將回歸產品創新、品牌營銷、渠道布局等經營基本面,這正是道道全的實力所在。 目前,道道全旗下擁有“道道全”、“菜子王”、“金菜王”、“海神”、“東方山”等知名品牌,實現了對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渠道的全方位覆蓋。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經銷商總數已達1308家,遍及華中、西南、西北、華東、華南等菜油主要消費區域。 道道全已分別在岳陽、重慶、綿陽、茂名、靖江設立生產加工基地,實現了從進口壓榨到品牌銷售的全產業貫通,壓榨、精煉、小包裝產能均躍升至百萬噸以上,為銷售版圖的擴張打下堅實基礎。 近半年以來,已有四家券商對道道全作出評級,均給于“買入”評級;其中兩家券商預測,2023年道道全營業收入將突破100億大關。 以目前道道全的產能規模而言,2023年增收破百億不是很難;但要持續實現“增收又增利”,仍需應對多重挑戰。 查看詳細
-
2023-04-13
油茶籽行業發展前景如何?政策要求2025年到種植面積達到9000萬畝以上
本文節選自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油茶籽產業趨勢分析,政策要求2025年到種植面積達到9000萬畝以上「圖」》,如需獲取全文內容,可進入華經情報網搜索查看。 油茶泛指山茶科山茶屬中種子含油率較高,且有較高栽培應用價值的一類油料植物。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極具營養、健康、經濟和社會價值。 油茶產業主要價值體現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除中國外,其他國家油茶資源少,對油茶研究、生產和開發利用極少。近年來,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下,我國油茶種植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油茶籽年產量達394.25萬噸,同比2020年增長25.5%。目前國內油茶林大部分為中低產林,良種推廣面積占比不到20%。 2010-2021年中國油茶籽產量走勢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目前,我國油茶林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北、貴州、安徽、云南、重慶、河南、四川和陜西14個省(區、市)的642個縣(市、區)。其中湖南省油茶籽產量最高,2021年產量為為171.6萬噸,位于第二的江西省產量69.8萬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油茶籽年產量達394.25萬噸,同比2020年增長25.5%。 2021年中國油茶籽主要省市產量分布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我國油茶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油茶籽產量也在不斷提高,原材料的增加使得茶油產量不斷上升。再加上壓榨技術的不斷更新,茶油出油率不斷上升,也使得茶油產量保持增長。自2011年來,我國茶油行業產量整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在2013年增速達到34.33%,近幾年茶油產量增速回落后基本保持穩定,2020年疫情影響小幅度下降后,2021年大幅度提升,達100.9萬噸左右。 2011-2021年中國茶油產量走勢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華經產業研究院對中國油茶籽行業發展現狀、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競爭格局及重點企業等進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并運用多種數據分析技術,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便企業能及時搶占市場先機;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華經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國油茶籽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查看詳細
-
2023-04-13
定了!未來3年,國家決定大力發展油茶,釋放出了什么信號
未來3年國家將發展油茶,釋放出啥信號? 油茶市場利潤有多大? 具體干啥能賺錢呢? 近日,工信部等11部門聯合發文,在強調培育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時,明確提出要加強“油茶種植基地”基地。 而在此之前,國家已經在今年一號文件里提到“要加快油茶產業發展”。 到底啥是油茶呢? 簡單說,它就是一種種子可以榨油食用的植物。 雖然大豆要靠進口,但這么多年我們也沒缺油吃,為啥還要加快發展油茶產業呢? 一是營養價值遠超菜油、花生油和豆油,因此人送雅號“長壽油”。 二是油茶樹抗污染能力強,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改善環境方面優勢突出。 三是除了食用外,油茶也可作為潤滑油和防銹油用于工業。 雖然我們吃的不多,但茶油是跟世界上公認的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已經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食用油,在美歐國家,以及日本、韓國等地非常搶手。 油茶市場的利潤,到底有多大呢? 按照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我國茶油產能要達到200萬噸,而眼下產能僅2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3年里這個市場和利潤要翻3倍,而且僅去年一年,在油茶生產方面,國家就下撥了高達20億元的補貼,湖南、江西、廣西、湖北、廣東等地不少油茶合作社都拿到了補貼。 既然國家點名發展茶油,那除了種油茶外,還能干啥賺錢呢? 相關研究表明,油茶皂素一定的抑菌和抗氧化作用,已經化妝品企業在嘗試使用茶油成分,如果化妝品門檻太高,制作茶油蠟燭、肥皂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榨完油剩下的茶殼,是一種優質的食用菌培養基,可以進行“廢物利用”! 查看詳細
-
2023-04-11
農業農村部月報:適當下調國內棕櫚油、菜籽油價格區間
受全球油脂供給總體寬松影響,國際價格下跌,本月適當下調國內棕櫚油、菜籽油價格區間。 查看詳細
-
2023-04-11
油菜新季生產形勢如何?市場心態怎樣?湖南、湖北調研的情況是這樣的
今年3月以來,國內外油脂市場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其中菜油表現較為搶眼,主力2305合約期價自3月3日的最高點10085元/噸至3月24日的最低點8082元/噸,16個交易日累計下調逾2000元/噸,同期美豆油、連豆油、連棕櫚油價格也持續下行。 目前正值油菜生長旺季,新季生產形勢如何?在油脂價格整體表現不佳與需求疲弱之際,國產菜籽產量與收購預期又如何?產業企業、農戶、小商販各持怎樣的心理?為了解上述問題,期貨日報記者近日深入我國油菜傳統種植區——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北進行了實地調研。 種植面積穩中有增,總產量預計持平 穿梭在荊楚大地,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除了隨處可見的金黃色油菜花,部分早熟油菜結出的泛青油菜莢也在隨風搖擺。 5天內,期貨日報記者分別在中糧祥瑞、民峰油脂、荊品油脂、湖北宏凱工貿公司、中糧荊州公司、道道全岳陽公司、武漢益海、武漢海大及湖北省糧油集團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座談,也在田間地頭與部分農民、農業合作社負責人進行了交流,并走訪了湖北、湖南部分農資經營部、飼料批發部及小龍蝦與四大家魚養殖戶。 多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菜系等油料產業的發展,各地特別是油菜主產省陸續出臺多項鼓勵農戶多種、支持產業企業技術改造、加大對科研單位良種研發投入的政策與措施,再加上數年來我國油料油脂價格一直保持在高位,尤其是受去年菜籽價格居高不下的刺激,湖南、湖北等油菜傳統種植區種植面積得到一定程度恢復。與此同時,市場需求被“喚醒”,整個油菜產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調研中,記者發現,湖北省江陵縣、沙洋縣等地油菜種植面積與去年相比增幅較大,其中江陵縣的油菜田隨處可見。不過,受去年秋冬季天氣干旱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特別是丘陵與淺山區仍有不少農田被撂荒,這部分農田完全可以用來種植一季油菜或冬小麥。 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湖南、湖北等主產區油菜產業逐步被激活,如湖北2022年菜籽收購量同比增長44%,收購價格每斤提高0.3—0.5元,不但帶動了農民增收,而且實現了菜籽加工能力恢復。部分油廠反饋,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碼,其中政策引導作用發揮良好。相關機構公布的信息顯示,河南南部、湖北、湖南等地油菜產能均較大幅度提高。 綜合記者調研與所掌握的情況,今年全國油菜種植面積穩中有增,但由于部分地區單產下降,總產量預計與去年持平或者略增。其中,湖北油菜種植面積預計增加10%—15%,但由于天氣干旱和部分地區遭受低溫凍害,整體株高低于正常水平,單株角果數量不足,預計單產下降,總產量略增5%;湖南油菜種植面積預計增加10%左右,由于生長狀況普遍差于湖北,再加上部分農田的油菜將成為養地肥料而不會形成產量,故在單產低于湖北的情況下,湖南菜籽總產量將于去年持平甚至略降。另據了解,四川油菜種植面積略增,而單產降幅預計較大,總產量減少一成;安徽油菜種植面積與單產預計雙雙下調,總產量降幅較大;江西、江蘇、貴州等地油菜種植面積、單產與總產量預計均有下調。 目前,市場對國產菜籽產量較為關注,也特別重視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能否保持穩定。從調研情況分析,制約我國油菜種植面積擴增與菜籽產量提升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力短缺、機械化程度偏低以及菜籽價格變動較大。由于田塊分散、丘陵與淺山區油菜田占比不小、機械收割損失較大,種植油菜仍需大量勞動力,這造成國產菜籽生產成本偏高。此外,很難形成規?;?、機械化、良種化種植,導致油菜種植效益不明顯,僅依靠政策支持不足以長期提振我國油菜產業發展。 新季心理更加謹慎,收購將隨行就市 去年眾多產業企業收購菜籽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但當前菜油與菜粕價格低廉、需求預期不佳,新季菜籽上市后產業企業收購意愿可能不高,開秤價估計在2.7—2.8元/斤,低于去年的3.15元/斤。去年菜油與菜粕價格長時間保持在高位,當年菜籽收購價格高開高走,一度達到3.75元/斤,湖北10多家油廠累計收購油菜籽30萬噸。 部分油脂企業業務負責人表示,由于大榨無利潤,今年新產菜籽上市后多數產業企業收購積極性下降,湖南、湖北新季菜籽流入小榨與外流的數量將高于去年。此外,品牌企業仍會積極收購新產菜籽,非品牌企業的積極性將降低,主要原因是小榨市場和價格相對穩定。 期貨日報記者在沙洋縣調研時了解到,今年該縣油菜種植面積在50萬畝,同比增長10%,其中高油酸油菜23萬畝,菜籽總產量預計在7萬—9萬噸。去年沙洋縣規模較大的兩家油廠合計收購菜籽3萬噸,貿易流通5萬—6萬噸。該縣部分貿易商表示,當地菜籽主要流向湖南和重慶,主要用于濃香菜油的壓榨。由于去年秋播至今天氣干旱,對油菜生長發育影響較大,估計今年沙洋縣菜籽單產在300斤/畝,大家更愿意隨行就市來制訂收購計劃,在不看好后市的情況下,多數市場主體的心理更加謹慎。 當前需求相對清淡,各領域暫無亮點 “截至目前,商品魚類價格仍處低位,魚苗更是跌破成本價,如十幾頭一斤的草魚苗才2—3元,往年則在4—4.5元?!焙楹幸患宜a養殖戶表示,當前不但商品魚銷售不暢,走貨量同比減少40%—50%,而且價格長時間低迷不振。 從多數水產養殖戶今年的養殖規模與投苗情況分析,由于利潤微薄,加上氣溫偏低不適宜投苗、天氣干旱造成水少,今年水產領域對菜粕的需求下滑。該養殖戶表示,當地不少養魚的池塘已改為養小龍蝦。不過,改養小龍蝦又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當前蝦苗價格仍有20元/斤,此前最高時為50元/斤,而往年最高也只有13—15元/斤。 在飼料加工企業與飼料批發部調研時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3月,部分企業水產飼料銷量同比下降逾30%、豬飼料銷量穩中有增、禽料銷量增長較為明顯。 至于菜粕的飼料配比需求,增長空間也不大。去年12月以來,豆粕和菜粕價差過大,豆粕在飼料中的配比用量調到了最低值,菜粕配比用量則調到了最高值,如部分飼料企業自用豬料中菜粕配比為5個點,今年1—2月更是達到7個點,鴨料中菜粕配比為14個點,水產料中菜粕配比更進一步,小龍蝦料中都是菜粕。隨后,由于豆粕價格下跌幅度較大、速度較快,菜粕價格優勢很快便消退了。理論上,豆粕和菜粕價差收窄到700元/噸,菜粕的替代效果就會降低。 “油脂消費領域,中包裝菜油需求穩定,而小包裝菜油需求不佳。此外,湖北等地城鎮居民油脂需求結構變化較大,豆油市場份額已占80%,菜油、葵油、玉米油、米糠油等只占20%?!币患矣椭髽I業務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進口菜籽、菜油與菜粕數量龐大,再加上豆油、棕櫚油、豆粕價格數月以來跌幅較大,令菜油、菜粕性價比迅速下降,預計后期需求清淡。 分析小包裝油特別是菜油需求收縮的原因不難發現,一是我國人均油脂需求增長空間有限,全球人均油脂需求在25公斤/年,我國人均需求已經接近該數值;二是人口拐點已至,國內食用油需求整體增量空間不大;三是餐飲需求增長部分擠占家庭油脂需求,豬價下跌又帶來豬油需求增長,加之高端油種消費增長較快,均對小包裝油市場份額形成擠壓;四是終端企業因對小包裝油需求焦慮,不愿建立庫存,渠道端小包裝菜油庫存水平偏低。 中信建投期貨油脂分析師石麗紅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當前國內外油脂市場整體呈現大幅下跌后的反彈走勢,但反彈力度已經放緩,其中菜油期貨近月合約博弈性增強。從油脂油料市場龍頭品種——豆類分析,美豆利多出盡,對油脂價格的提振減弱。同時,巴西大豆貼水與歐洲菜油報價再度下行為市場帶來壓力。三大油脂期貨盤面較現貨依然貼水,市場對通過期貨盤面上漲來收斂基差存在一定預期,這促使油脂特別是菜油期貨近月合約博弈性增強。 “隨著阿根廷大豆減產被市場充分交易,投資者的關注重點開始轉向美豆市場。美豆出口銷售在巴西賣壓影響下顯著轉弱,阿根廷的‘大豆美元’計劃進一步令美豆出口承壓?!笔惣t表示,再考慮到美國春播期間天氣好轉,美豆勢必階段性調整。另外,隨著收割的推進,巴西倉儲能力不足的問題將進一步暴露,也會對豆類市場形成壓制。 據石麗紅介紹,歐洲菜油報價反彈后再度下行,4月6日鹿特丹港菜油近月FOB報價走低至890歐元/噸。按此報價折算,國內港口完稅成本在8750元/噸。歐洲菜籽進口量同比增加200萬噸,多出來的80萬噸菜油如何消化是個問題。雖然棕櫚油在歐洲生物柴油原料中逐步被淘汰有利于菜油消費,但菜油的替代量很難達到棕櫚油的退出量,故歐洲需要擴大菜油的對外出口。未來,不排除歐洲菜油降價銷往中國的可能。另外,盡管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均呈利好出盡格局,但國內表現相對偏強,這主要受到臨近交割月期貨盤面依然貼水的提振。 “具體到國內菜油市場,產業企業賣出套保的能力及意愿不足以支撐菜油期貨合約偏強運行。在前期大量采購俄羅斯、歐洲及阿聯酋非轉基因菜油的情況下,國內3—5月每月均有10多萬噸非轉基因菜油到港,這帶來較多的非標套保,而非轉基因菜油相對高昂的精煉成本令其進入期貨交割環節并不經濟,意味著多數進口商不會直接參與賣出交割?!笔惣t認為,在現貨價格高于期貨交割價格之際,沿海油廠并沒有太強的賣出交割意愿。整體來看,油脂價格單邊上行動能減弱,未來一兩周將出現逢高沽空的機會,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巴西大豆貼水、歐洲菜油報價及國內大豆通關和油廠開機情況。 靈活運用菜系期貨,企業有效避風險 調研中,期貨日報記者發現了不少產業企業靈活運用菜系期貨工具降風險增效益的案例。 2022年年初,當湖北省鐘祥市A油脂企業了解到該省油菜種植面積大幅增長的信息后,迅速組織專業團隊調研,對省內甚至全國油菜種植、生長情況及預計產量、開秤價、壓榨利潤等進行研判。當該企業作出大量收購菜籽的決定之后,考慮到公司已經多年沒有收購國產菜籽的現狀,企業又及時對各類設備進行全面檢修與測試,其中重要一環是團結一致展開收購抗壓預演,一天之內裝卸油料3600噸。值得重視的是,研發團隊準確判斷出了未來國內油脂及粕類價格的運行趨勢,及時制定出多個期現貨結合的保證榨利與防止菜籽收購價、菜油與菜粕銷售價多變帶來經營風險的策略。 隨后,當鐘祥市數十萬畝油菜成熟收獲后,在其他產業企業與貿易商還在觀望等待時,A企業就本著能收盡收、應收盡收,最大限度方便農戶,切實保障農戶利益的原則,于當年5月18日啟動新產菜籽收購工作。由于采用了電子化結算流程,從入廠、抽檢、卸貨、出廠到結算菜籽款、實時上載系統,全程不到兩個小時,10多天時間就收購了3.2萬噸菜籽。 當其他油脂企業與貿易商跟進收購時,菜籽收購價格已經從開秤時的3.15元/斤漲至3.4—3.5元/斤,其間一度攀到3.75元/斤。此時,A企業并沒有沉浸在成功之中,而是及時準確對市場作出新的研判,將收購入庫的大量菜籽在菜系期貨市場進行套保。之后,菜油、菜粕價格持續性下跌時,A企業不但保證了生產運行的穩定,而且賺取了可觀的加工利潤,更規避了產品價格的下跌風險,最終實現利潤數千萬元。正是因時順勢借助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盤活農業,當地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 位于湖北省江陵縣的B企業,2021年收購國產菜籽1000多噸、2022年收購1.72萬噸。由于運用菜系期貨工具較為成熟,在去年下半年的菜系商品價格大波動過程中,該企業同樣有效地規避了經營風險。 查看詳細
-
2023-04-11
科普書《少吃油 吃好油》(王興國著)文章選載
脂肪、糖類和蛋白質的平衡關系 在很多情況下,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各有其特殊的生理作用,相互之間并不能替換。例如,大腦僅利用葡萄糖和酮體供能;糖類和蛋白質可以在體內轉變為脂肪,但脂肪難以轉化為糖類和蛋白質;必需脂肪酸是脂肪的重要組成成分,人體無法自己合成,必須由食物攝入,而且脂肪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載體,故不能用糖類、蛋白質代替。 一般就供能比而言,糖類占50%~65%,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 10%~15%,是適宜的。當然,嬰幼兒、孕產婦、體力勞動者和大運動量者的脂肪供能比還可以提高。 這三大營養素作為能量來源,無論是能量密度,還是其動用的次序、效率、持久性都不相同,故不能一視同仁。脂肪的能量密度最大,其單位質量供能是糖類和蛋白質的2.25倍,但從上述供能比看,脂肪供能比糖類少得多,蛋白質更少。三者的供能次序也有類似現象,它們都參與供能,但不同時間參與供能的比例不一樣,糖類是優先的主要供能物質,糖類不夠時才開始有效地消耗脂肪??傊?,糖類是三大能量營養素中消化吸收最快、供能比例最大的,但脂肪的能量密度最大、供能更持久平穩。 充足的脂肪可以保護體內蛋白質不被用作能源物質消耗,從而使蛋白質有效地發揮其重要生理作用。蛋白質作為生命的基礎,是人體細胞組成和修復的主要物質,如果通過分解蛋白質來提供熱量,則是大材小用,故蛋白質一般很少用以供能。 糖類和脂肪二者與健康的關系令人關注。身體首先主要消耗糖類,糖類供能最快(事實上單糖、雙糖和淀粉也存在明顯差別),但也容易引起血糖和胰島素的不穩定。而脂肪供能較為平穩。單位質量糖類的供能值只有脂肪的一半,如果一味從糖類攝取能量,則必須增加攝食量,這不但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也勢必減少了其他營養素的獲得,不利于營養均衡。不幸的是,這種狀況在現實中長期存在?,F代人一日三餐以精白米飯、面粉等為主食,而且絕大部分人長期如此,這樣的飲食方式使得人體供能以糖類為主,而脂肪為人體供能的系統基本關閉了。其結果是,膳食脂肪以及由多余的糖轉化而來的脂肪,就很容易作為體脂在身上囤積起來,成為肥胖和慢性疾病的一大誘因。 糖轉化成脂肪 總之,三大能量營養素并非簡單的孰優孰劣,它們與健康的關聯復雜多樣,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在于總攝入量,具體搭配也大有講究,同時最佳搭配也是高度個性化的,因人而異。 鑒于三大能量營養素各自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味拒絕某一種能量營養素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談脂色變”“談糖色變”都是不對的。三大能量營養素必須保持適宜的比例,才能使膳食平衡得以保證,達到營養健康的目的,否則將引起一系列的代謝紊亂。 查看詳細
-
2023-04-09
換熱器的“那些事兒”,一定有你沒見過的!
換熱器是將熱流體的部分熱量傳遞給冷流體的設備,使流體溫度達到工藝流程規定的指標的熱量交換設備,又稱熱交換器。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氣散熱片、汽輪機裝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卻器等,都是換熱器。在石油、化工、輕工、制藥、能源等工業生產中,常常用作把低溫流體加熱或者把高溫流體冷卻,把液體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體。換熱器既可是一種單元設備,如加熱器、冷卻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藝設備的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內的換熱器。換熱器是化工生產中重要的單元設備,根據統計,熱交換器的噸位約占整個工藝設備的20%有的甚至高達30%,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換熱器行業在節能增效、提高傳熱效率、減少傳熱面積、降低壓降、提高裝置熱強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谑?、化工、電力、冶金、船舶、機械、食品、制藥等行業對換熱器穩定的需求增長,我國換熱器行業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保持穩定增長。換熱器的發展趨勢有大型化和微型化兩大發展趨勢。下面請跟隨筆者來看一下比較“特別”的換熱器。 你知道嗎?中國最早的換熱器誕生于何時? 中國最早的換熱器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呢?沒錯,最早的換熱器是伴隨著蒸餾酒而產生的。釀酒起源較早,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老祖先們已經開始發酵釀酒了,發酵釀酒地點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但那時候的釀酒使用酒曲發酵,酒精度較低,酒精度最高一般為20%左右。為了提高酒精度,這就產生了蒸餾酒,蒸餾酒產生就要晚得多了,大概產生于元代。那時候蒸餾也挺簡單,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鍋,大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上層鍋大概就是最早使用的換熱器了,堪稱換熱器的“鼻祖”,不過用現代的觀點來看這種換熱器換熱效率太低,浪費大量能源?,F代的蒸餾酒行業,早已鳥槍換炮,大量使用高效的板式換熱器了。 世界最大的板式換熱器 板式換熱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紋形狀的金屬片疊裝而成的一種新型高效換熱器。各種板片之間形成薄矩形通道,通過板片進行熱量交換。板式換熱器是液—液、液—汽進行熱交換的理想設備。它具有換熱效率高、熱損失小、結構緊湊輕巧、占地面積小、安裝清洗方便、應用廣泛、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在相同壓力損失情況下,其傳熱系數比管式換熱器高3-5倍,占地面積為管式換熱器的三分之一,熱回收率可高達90%以上。 阿法拉伐P-53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上使用了八套T-50型板式換熱器,用來回收將石油從水分和氣體混合液中分離出來所使用的熱量。每臺換熱器的重量為30噸,有倫敦巴士那么高。阿法拉伐T-50型換熱器是世界上最大的此類產品之一,因此常常被稱為“來自隆德的巨人”。 國內最大的板殼式換熱器 板殼式換熱器是以板管作為傳熱元件的換熱器,又稱薄片換熱器。它主要由板管束和殼體兩部分組成。板殼式換熱器是介于管殼式換熱器和板式換熱器之間的一種結構形式,它兼顧了二者的優點: ①以板為傳熱面,傳熱效能好。傳熱系數約為管殼式換熱器的2倍。 ②結構緊湊,體積小。 ③耐溫、抗壓,最高工作溫度可達800℃,最高工作壓力達6.3兆帕。 ④扁平流道中流體高速流動,且板面平滑,不易結垢,板束可拆出,清洗也方便。 但這種換熱器制造工藝較管殼式換熱器復雜,焊接量大且要求高,因而它的推廣應用受到一定限制。板殼式換熱器用于化工、造紙、制藥和食品等工業部門。 國機集團所屬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國目前最大換熱面積的板殼式換熱器,換熱面積接近9000平方米,該換熱器直徑3.5米,總長19.3米,板束寬度達到2米,總重230噸。該產品將應用于中國最大的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該項目由中國石化福建煉化、沙特阿拉伯阿美海外公司和??松梨冢ㄖ袊┦突す救酵顿Y興建的,總投資額約49.6億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管殼式換熱器 大型管殼式換熱器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鋼鐵等工業領域。由于工藝要求高,制造難度大,目前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成功研制。 世界上最大的管殼式換熱器誕生在哪里呢?這臺世界上最大的管殼式換熱器就是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中關鍵設備-循環氣冷卻器E-6111。該設備殼程長度20000mm,殼程筒體內徑4000mm,管束6283根,管束長度20003mm,設備總長度43725mm,換熱面積12325m2,設備重量370噸,堪稱管殼換熱器中的“大哥大”。 近年來,中國一重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攻克了雙等級換熱管束的焊接和脹接、組裝焊接次序、局部熱處理等高難技術,最終形成了一整套設計、工藝方案,為順利完成制造這臺世界上最大的換熱器提供了技術支持。 中國一重是中國最大的以生產軋鋼、冶金、鍛壓、電站、石化等重型設備為主體的大型機械裝備制造企業,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就誕生在這里。該換熱器的研制成功再次印證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石化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代表了世界石化裝備的最高水平,從而推進了我國100萬噸/年乙烯成套裝備國產化的進程。 國內最長纏繞管式換熱器 纏繞管式換熱器(Spiral Wounded Heat Exchanger)相對于普通的列管式換熱器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適用溫度范圍廣、適應熱沖擊、熱應力自身消除、緊湊度高,由于自身的特殊構造,使得流場充分發展,不存在流動死區,尤其特別的,通過設置多股管程(殼程單股),能夠在一臺設備內滿足多股流體的同時換熱。 繞管式換熱器通過在管壁外側螺旋纏繞的換熱管,對管內化學物質進行熱交換。繞管式換熱器換熱效率高、能耗少、占地小,但繞制工藝復雜,對換熱管的對接質量要求極高。 洛陽隆惠石化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制造的國內最長繞管式換熱器18-E-01,成功在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芳烴異構化裝置安裝投用。此次隆惠石化研制的洛陽石化芳烴異構化裝置進料換熱器18-E-01,直徑2.2米、長23米、總重量132噸,整體采用S30408不銹鋼制造。作為國內目前最長的繞管式換熱器,其換熱面積、熱效率、節能效果在國內領先。 世界上最小的換熱器 說完了最大的換熱器,世界上最小的換熱器又應用在哪呢?它就是微型微通道換熱器,這種換熱器通道當量直徑在10-1000μm。這種換熱器的扁平管內有數十條細微流道,在扁平管的兩端與圓形集管相聯。集管內設置隔板,將換熱器流道分隔成數個流程。 微通道(微通道換熱器)的工程背景來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高密度電子器件的冷卻和90年代出現的微電子機械系統的傳熱問題。1981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熱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兩流體熱交換的微通道換熱器。隨著微制造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夠制造水力學直徑10~1000μm通道所構成的微尺寸換熱器。2001年,Jiang等提出了微熱管冷卻系統的概念,該微冷卻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微散熱系統,由電子動力泵、微冷凝器、微熱管組成。如果用微壓縮冷凝系統替代微冷凝器,可實現主動冷卻,支持高密度熱量電子器件的高速運行。隨著微加工技術的提高,目前可以加工出流道深度范圍為幾微米至幾百微米的高效微型換熱器。 換熱器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家族,以上幾種“特別”的換熱器也只是換熱器龐大家族的一小塊分支,筆者相信隨著換熱器在工業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換熱器的設計、制造、加工技術的不斷發展,上述換熱器的記錄也會不斷被打破。 查看詳細
-
2023-04-09
進口原料降稅!亞麻籽油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立即暫停報關!”2022年的最后工作日,不少報關員接到了這一緊急通知,因為2023年關稅調整方案出爐! 從2023年1月1日起,我國對1020項商品下調進口稅率;在元旦后報關,就能為進口企業省下不少錢呢。 一種高端油料商品——亞麻籽也位列減稅目錄,進口稅率從15%降至9%,令亞麻籽油加工企業直呼“真香”! 亞麻籽油又稱胡麻油,是國內外油脂品質消費及高端消費的主力油種。據天貓市場2022年研究報告,在新興油種市場中,亞麻籽油的市場份額緊隨茶油。 在我國亞麻籽油主要生產加工區寧夏,剛剛試產的寧夏君海油脂有限公司也沐浴在降稅的“紅包雨”中。這家公司由東西部油企強強聯手組建——亞麻籽油頭部企業寧夏君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與東部優強油企江蘇金洲糧油合資設立。 2022年12月9日,君海油脂從俄羅斯進口的首批1600噸亞麻籽運抵銀川綜合保稅區,可暫時不繳納關稅和增值稅,由綜保區銷往國內市場時再報關征稅。該貿易方式可大大降低企業資金壓力,提高經濟效益。 新華網:首批適用通關一體化政策保稅進口亞麻籽運抵寧夏 亞麻籽是我國八大油料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包括甘肅、寧夏、山西、內蒙古、河北,年產量僅有30-40萬噸左右。國產原料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加工生產和消費市場的需求,每年需從國外大量采購亞麻籽原料。 一項研究顯示,“2021年中國生產了21.53萬噸亞麻籽油,在亞麻籽油的消費量方面,中國遙遙領先于世界;2021年的消費量為25.64萬噸,德國、比利時分別位居第二、第三?!? 這份研究出自俄羅斯農業部下屬機構,因為中國已成為俄羅斯亞麻籽的最大買家。 2021年,我國亞麻籽進口總量為40.3萬噸,前三大來源國為:俄羅斯18.4萬噸、加拿大16萬噸、哈薩克斯坦5.8萬噸。 2022年以來,我國自俄羅斯及哈薩克斯坦亞麻籽進口量突飛猛進。 據海關數據,2022年1-11月,我國進口亞麻籽總量已達53.9萬噸,其中自俄羅斯進口亞麻籽37.5萬噸、哈薩克斯坦13.4萬噸,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而自加拿大進口僅有2.9萬噸。 這一進口新格局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亞麻籽產量大幅增長,加拿大則因出現干旱天氣,亞麻籽產量大幅下降,價格也失去競爭優勢。 據統計,2021/2022年度全球亞麻籽總產量達326萬噸,俄羅斯是第一大生產國,產量124萬;哈薩克斯坦排名第二,產量為77.6萬噸。 另一方面,在開辟多元化進口渠道的戰略下,我國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油經貿合作力度,中國市場需求也驅動了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亞麻籽種植面積的擴張。 2022年11月,甘肅省首個進口亞麻籽分撥中心項目在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內正式投入運營,主要開展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亞麻籽等油料作物進口、倉儲分撥及國際貿易業務,并引進3家進口亞麻籽加工企業。 目前我國亞麻籽種植、亞麻籽油加工、市場銷售已經具備全產業鏈的雛形,進口原料關稅下降及進口來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將有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促進亞麻籽油加工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食用油品種百花齊放,消費者有很大的選擇余地。但我國“三高”人群居高不下,調整油脂消費結構迫在眉睫。 亞麻籽油是公認的高端優質食用油,其α-亞麻酸含量高達50%以上,被稱為“21世紀的功能食品”。有關專家根據我國人口數量及營養需求測算,需要α-亞麻酸含量50%的植物油達130萬噸,是目前國內亞麻籽油消費總量的5倍多;可見,我國亞麻籽油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亞麻籽油,值得好好下功夫做優做強! ? 查看詳細
-
2023-04-09
亞麻籽油有望引領功能食用油實現彎道超車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能否把飯碗牢牢端在國人手中,是關乎民生的一個關鍵基點。說到飯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可能只有糧食,而糧食也的確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產業。 在全國百姓的努力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十九連豐”,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遠超國際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大國糧倉基礎更牢。 實際上,飯碗里的東西可不只有糧食,食用油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品類。在疫情肆虐的幾年里,國際形勢異常復雜,許多國家在食用油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缺口,民眾爭搶的現象時有出現。比如,2022年印尼、西班牙、意大利、奧地利、德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都紛紛出現食用油缺口。 我國局部地區雖然也曾出現過爭搶的現象,但說到底是對物資的恐慌,從而出現的不理智消費,這與其他國家的爭搶表現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國食用油行業應對了各種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旺盛活力。 大宗油料對外依存依舊較高 我國人口眾多,對植物油的需求也更大。在植物油的消費序列中,大豆油是消費最多的品類,約占50%左右,其次是棕櫚油、菜籽油、花生油、棉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消費需求最大的大豆反而對外的依存度最高,依存度超過了90%,即便是國內產銷量較大的菜籽油,其對外依存度也近60%,食用油類整體對外的依存度約為80%。 2019年,農業農村部重啟大豆振興計劃,確定了“到202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4億畝”的目標。2020年、2021年,農業農村部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并再次確認了這一目標。大豆播種面積2019年1.40億畝、2020年1.48億畝,同比增幅分別為10.9%、5.9%。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對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種植給予指導,意見指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統籌油菜綜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發展,實施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落實油茶擴種和低產低效林改造任務。深入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 功能食用油有望彎道超車 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高并不代表著我國人均食用油消費量就少,事實上,我國人均的食用油消費量遠超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我們“油”吃多了。2017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公開表示,中國80%的家庭食用油量超標。我們人均每天食用油的攝入量為42.1克,遠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的25~30克的標準。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國日均食用油的消費量高達80g。 此外,《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則顯示,2020年,我們的脂肪供能比已經達到了34.7%。而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飽和脂肪的供能比不應超過10%。在攝入總量短期無法調整的情況下,提高食用油品質,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對于改善用油狀況有著重要意義。 功能性食用油與常規食用油相比,其飽和脂肪酸含量更低,且含有一類或多類功能性成分的食用油,比如亞麻籽油、牡丹籽油、橄欖油、核桃油、紫蘇籽油等,也包括含有中鏈脂肪酸酯、甘油二酯等特定成分的食用油。能作為消費者改善的功能性油脂,除了具有功能性外,其資源總量也是其能否走入“大市場”的關鍵因素,其中亞麻籽油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市場熱捧的亞麻籽油 自1960年,丹麥研究學者首次發現魚油Omega-3脂肪酸的健康屬性外,Omega-3脂肪酸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功能性脂肪酸產品,近些年一直是功能開發的熱點品類。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Omega-3脂肪酸市場規模達24.3億美元,預計2023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7.8%,CAGR的增長幅度高于其它營養素。 眾所周知,Omega-3脂肪酸最初的來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而隨著全球資源危機及環保意識的覺醒,動物產品的環保屬性和資源總量都不盡如人意,因此開發其他替代品類則成為各廠商市場競爭的焦點。 亞麻籽油是含Omega-3脂肪酸較為豐富的植物產品之一,與其他食用油顯著不同的是亞麻籽油中α-亞麻酸含量約占50%左右,被稱為“21世紀的功能食品”。α-亞麻酸屬于Omega-3脂肪酸,它進入人體后,在脫氫酶和碳鏈延長酶的催化下,轉化成 EPA和 DHA從而發揮健康效應。雖然α-亞麻酸在亞麻籽油中的含量在植物界中并不是最高的,比如牡丹籽油、紫蘇籽油等,但亞麻來源的α-亞麻酸資源總量更為豐富,是植物來源的首選。 市場持續下沉 目前世界上20多個國家種植亞麻,面積53萬公頃,中國是全球主要的亞麻籽產區之一,近年來中國亞麻籽產量占總產量比重維持在10%以上。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亞麻籽進口總量為40.3萬噸,2020年的進口量則在60萬噸左右,而目前我國亞麻籽年產量在4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目前國內需求的亞麻籽仍然有一半依賴進口。 不過,2023年開始,亞麻籽的進口迎來一重大利好,進口稅率從15%降至9%。關稅的降低會給生產加工企業降低資金壓力,不僅能夠提高經濟效益,而且能進一步拉低終端產品的售價,讓產品在市場進一步下沉,從而惠及更多消費者。 功能、健康、綠色、環保等當下社會追捧的話題,在亞麻籽油上似乎都能找到答案,特別是國內剛剛興起的功能食用油市場,給了亞麻籽油更多的施展空間,我們有理由相信,亞麻籽油能夠在競爭激烈的食用油市場實現彎道超車。 查看詳細
-
2023-04-04
科學認識反式脂肪酸
近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反式脂肪酸沒有已知的好處,而且存在巨大的健康風險”,再次呼吁盡快“消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那么,究竟什么是反式脂肪酸?主要來源于哪里?有何健康危害?消費者應如何看待?特做如下科學解讀。 反式脂肪酸在食品中有天然和加工兩個來源 ? ? ?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是指碳鏈上含有一個或多個非共軛反式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主要有兩個來源: 01.天然來源 ? ? ?即通過反芻動物瘤胃中細菌的生物轉化形成,這一類反式脂肪酸常存在于反芻動物(如牛、羊和駱駝)的肉和乳制品中。 02.加工來源 ? ? ?一種是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的部分氫化,得到半固態、易涂抹的脂肪;另一種是液體油脂長時間的高溫加工(比如植物油的精煉脫臭),以及使用過高溫度的油(如220℃以上)長時間煎炸,也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 ? ? ?WHO認為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是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相關因素之一,可升高血清中總膽固醇(TCHO)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成年人每日反式脂肪酸供能比超過膳食總能量的1%(約2.2克),可能對健康有害。因此,2018年WHO啟動了“REPLACE”行動計劃,旨在到2023年從全球層面消除加工來源中油脂部分氫化形成的反式脂肪酸。 當前我國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水平較低,風險可控 ? ? ?消除加工來源的反式脂肪酸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二十多年來,我國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消費者攝入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風險。具體有:通過國家級科研項目開展針對部分氫化油脂的替代和降低植物油精煉過程反式脂肪酸產生的技術攻關;不斷改進油脂和食品生產工藝,減少反式脂肪酸的產生和使用;通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推動降低反式脂肪(酸)的使用等。同時,我國對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開展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水平較低,風險可控。 ? ? ?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基本上不再使用部分氫化油脂作為原料,而且絕大部分精煉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非常低(即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低于膳食總能量的1%)。因此,消費者無需過度擔憂攝入反式脂肪酸的風險。 合理膳食可避免攝入過量反式脂肪酸 ? ???消費者可以通過合理膳食和查看食品標簽,避免攝入過量反式脂肪酸。 01合理膳食 ? ? ?堅持飲食多樣,注意控制每日烹調用油不超過25—30g,同時,避免使用反復加熱的油烹飪或油炸食品。 02查看標簽 ? ? ?購買預包裝食品時,注意查看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未標示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食品。 專家執筆人 李? ?寧??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研究員 王興國?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 鄧澤元? 南昌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方海琴?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應用營養一室副主任、研究員 查看詳細
-
2023-04-04
如何健康食用食用油?需要注意什么?
食用油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炒菜要用的必需品,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食用油食用不當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那么我們該如何健康食用食用油呢?需要什么呢?下面是詳細介紹? 1、選擇合適的食用油 不同的食用油有不同的烹飪用途和煙點。煙點是指油開始煙霧的溫度,超過煙點會產生有害物質。因此,選擇合適的食用油非常重要。例如,橄欖油適合烹飪溫度不高的菜肴,而花生油適合高溫烹飪。 2、控制油的用量 雖然食用油對健康有益,但過量使用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控制食用油的用量。建議每天使用2-3湯匙的油,不要過量使用。 3、避免反復加熱 反復加熱油會導致產生有害物質。因此,我們應該避免反復加熱使用的食用油。如果需要再次使用,應該先將食用油過濾并且加熱至適當溫度。 4、選擇低脂肪的食材 選擇低脂肪的食材可以減少使用食用油的量。例如,煮菜時可以選擇蔬菜、豆腐等低脂肪的食材。此外,可以使用低脂肪的調味料代替食用油來調味。 5、選擇天然的植物油 選擇天然的植物油可以保證油的品質和安全性。植物油可以來源于植物的種子、果實、堅果等,具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質。建議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植物油,避免購買假冒偽劣產品。 6、儲存食用油 正確儲存食用油可以延長其保質期和保持其品質。應該將食用油儲存在陰涼、干燥、不受陽光直射的地方。開啟的油瓶應該密封并放置在冰箱內。注意,不要將不同種類的食用油混合在一起使用。 綜上所述,食用油是我們每天都要攝入的東西,對于健康方面還是需要格外的重視,感謝您的觀看。 查看詳細
-
2023-04-04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科學認識反式脂肪酸,注意看食品標簽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再次呼吁盡快“消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對此發文稱,消除加工來源的反式脂肪酸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消費者可以通過合理膳食和查看食品標簽,避免攝入過量反式脂肪酸。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反式脂肪酸沒有已知的好處,而且存在巨大的健康風險”,并認為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是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相關因素之一,成年人每日反式脂肪酸供能比超過膳食總能量的1%(約2.2克),可能對健康有害。因此,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啟動“REPLACE”行動計劃,旨在到2023年從全球層面消除加工來源中油脂部分氫化形成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的來源一方面是天然存在,比如常存在于反芻動物(如牛、羊和駱駝)的肉和乳制品中。另一方面是加工中產生,包括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的部分氫化,得到半固態、易涂抹的脂肪;液體油脂長時間的高溫加工(比如植物油的精煉脫臭),以及使用過高溫度的油(如220℃以上)長時間煎炸,也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稱,消除加工來源的反式脂肪酸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二十多年來,我國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消費者攝入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風險。同時,我國對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開展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水平較低,風險可控。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基本上不再使用部分氫化油脂作為原料,而且絕大部分精煉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非常低(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低于膳食總能量的1%)。因此,消費者不必過度擔憂攝入反式脂肪酸的風險。 專家指出,消費者可以通過合理膳食和查看食品標簽,避免攝入過量反式脂肪酸。一是堅持飲食多樣,注意控制每日烹調用油不超過25g至30g,同時,避免使用反復加熱的油烹飪或油炸食品。另一方面,購買預包裝食品時,注意查看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未標示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食品。 查看詳細
-
2023-03-31
高芥酸?低芥酸?你家選什么菜籽油?
作為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必需品,“食用油”在中國家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更加重視生活品質的今天,怎樣吃“油”更健康,備受消費者關注。想選一款香味濃、營養高、油煙少的“食用油”?不妨試試咱信賴的老牌“新作”——魯花“低芥酸”濃香菜籽油。據天貓、京東“雙11”銷售數據顯示,魯花推出的“芥酸低、香味濃”為賣點的菜籽油在雙11當天,分別奪得天貓、京東同品類銷售冠軍!受到網民熱捧。 菜籽油大家比較熟悉,“低芥酸”卻有些陌生。殊不知,“芥酸”里面的學問大著呢!傳統油菜籽中,芥酸和硫代葡萄糖苷硫甙含量較高,其中芥酸含量為20%~60%,俗稱“高芥酸油菜籽”。高含量的芥酸可以誘發心肌脂肪堆積、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為保障公眾健康,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一直在積極倡導雙低油菜籽的科研、種植與推廣。 由低芥酸油菜籽壓榨出的油,就是我們常說的“低芥酸菜籽油”。正是這種低芥酸菜籽油,在國際上被稱為“健康的食用植物油”。美國FDA認定其為安全食用油,并在2006年發出倡導,每天吃19g低芥酸菜籽油,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010年法國建議每天攝入1~3勺雙低菜籽油,可增加a-亞麻酸的攝入量,以保持身體健康。 那怎樣的菜籽油才稱得上“低芥酸”呢?目前菜籽油國家標準要求,芥酸含量低于3%的菜籽油可稱為低芥酸菜籽油。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對低芥酸菜籽油的要求是芥酸含量為2%以下。美國FDA對低芥酸菜籽油的要求也是芥酸含量不得高于2%。而“魯花低芥酸濃香菜籽油”也明確標注“芥酸含量低于2%”。 業內人士認為,雙低菜籽油對人體健康好處多多,但由于低芥酸菜籽油在我國規?;a只是近十幾年來的成果,所以盡管科研人士在竭力宣傳,知道其好處的老百姓卻并不多。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發表的題為《雙低菜籽油營養功能研究進展》的內容顯示,雙低油菜籽具有降低人體總膽固醇及有害膽固醇,但不降低對人體有益的膽固醇;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耐糖性;預防缺血性中風;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防治神經系統紊亂;降低纖維蛋白原益于老年人健康;有助于減肥保護肌肉等營養功能,是營養健康的優質食用植物油[5]。 然而,也有部分消費者認為,低芥酸菜籽油雖好,但芥香味不足,不如高芥酸菜籽油香。因此為了追求口感,還是會選購傳統的高芥酸菜籽油。如何讓低芥酸菜籽油在保證“營養健康”的同時,兼顧“濃香美味”呢?這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困擾行業內的難題。 然而以“追求品質而不斷進行科技創新”著稱的魯花集團,經過3年多的科技攻關,采用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5S壓榨工藝”中獨特的生香、留香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給營養健康的低芥酸菜籽油又賦予了香氣濃郁的美味,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色、香、味”飲食文化的追求。 秉承“絕不讓消費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這一品質承諾,魯花低芥酸濃香菜籽油的問世,為消費者的餐桌又增添了“美味”“健康”新體驗。 喜歡食用菜籽油的你家,“get”到了嗎? 查看詳細
-
2023-03-31
濃香菜籽油為什么這樣香?
大家都知道,大廚師在制作傳統川菜時,除了加少量的豬油、雞油等動物性油脂,用得最多的還是濃香菜籽油。菜籽油作為最具中國代表性的傳統風味食用油,產量約占國產植物油總量50%。油菜籽是菜籽油的主要原料,我國油菜籽的主要產區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西北地區,這些地區既是菜籽油的主產區,也是菜籽油的主銷區。近年來進口菜籽油日漸增多,主要以加拿大進口菜籽油為主。濃香菜籽油的制取技術不斷發展,由早期的帶殼壓榨、剝殼壓榨發展到如今的炒籽壓榨。炒籽壓榨的濃香菜籽油具有特殊的風味,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成為食用油消費市場上的熱點。 濃香菜籽油雖獨樹一幟,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為“它”設立的國家標準。濃香菜籽油的原料種類多、生產地域廣,缺乏統一的評價體系,因此搞清楚濃香菜籽油的風味特點,對濃香菜籽油產品品質優化、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以及呈香機理的解析具有重要意義。 圖1 菜籽油烹飪的川菜 來源:網絡 濃香菜籽油的風味特點 濃香菜籽油的香味是怎么產生的呢?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感官科學實驗室的工程師通過固相微萃取/氣相質譜聯用儀(SPME/GC-MS)技術對濃香菜籽油的風味成分進行分離鑒定,并結合氣相質譜嗅聞儀(GC-O)和感官評價,對其特征風味物質進行深入的解析,將儀器檢測結果與感官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較全面地研究了濃香菜籽油的風味特點。研究發現構成濃香菜籽油揮發性風味成分的物質有68種,其中有16種關鍵的香氣成分,主要為主要是吡嗪類、硫甙降解產物、醛類物質,這些物質的協同作用共同體現出濃香菜籽油特征性風味。 圖2 菜籽油關鍵風味物質 來源:消費者與市場研究中心 吡嗪類化合物具有典型的烤香味、堅果味。吡嗪類化合物是美拉德反應的中間產物,閾值低,具有強烈的香氣,而且香氣發散性好,包括2,5-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等。這些吡嗪類物質對濃香菜籽油的烤香風味起到重要貢獻作用。硫甙降解產物具有明顯的香辛料風味和刺激風味,硫甙是廣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一類含硫次生代謝產物,目前在油菜中發現有20余種。硫甙本身是一類穩定的化合物,但當組織受擠壓或損傷時,會發生水解反應,產生降解產物,這些物質是使菜籽油具有獨特辛辣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菜籽油中的3-丁烯基異硫氰酸酯和5-氰基-1-戊烯等相對含量較高,對香辛料風味起到了重要貢獻作用。油脂的氧化揮發性成分由烴、醇、醛、酮、酸、酯等組分構成,這些物質對油脂的風味也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醛類物質,呈現出脂肪香味以及刺激性的氣味。例如,菜籽油中己醛、任醛貢獻了典型的青草風味、反-2-辛烯醛貢獻了典型的脂肪風味、庚醛貢獻了典型的刺激風味、雙戊烯有典型的檸檬味。 菜籽油風味的影響因素 用小型榨油機壓榨生產出的帶有濃郁香味的菜籽油,市場上統稱為“濃香菜籽油”,也叫“小榨菜籽油”,合適的壓榨工藝及對炒籽溫度和時間精準的把握是“喚醒”菜油香味的關鍵,精煉工藝的選擇對小榨菜籽油香味的保留也至關重要。 油菜籽產品與品種 油菜籽產地和品種的差異直接影響濃香菜籽油的風味,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感官科學實驗室聯合中糧油脂研發中心共同研究了不同產地濃香菜籽油的風味特點,發現國內荊門、四川的菜籽油中硫甙降解產物含量較高,表現出濃郁的辛辣味;進口加拿大菜籽油中吡嗪類化合物含量較高,表現出濃郁的焙烤香味。 圖3 油菜花 來源:網絡 炒籽與壓榨工藝 “濃香菜籽油”之所以又被稱為“小榨菜籽油”就是其生產工藝與大型精煉菜油的生產工藝不同,特別是炒籽等幾個關鍵步驟決定了菜油的香味。炒籽是小榨菜籽油出產中最為關鍵的工序,行業內人士稱“七分炒,三分榨”。其效果就是調節油料的結構,改進油料的質量,炒籽時要特別注意水分、溫度和炒籽時間。炒久帶糊味,欠炒香氣不能完全被“喚醒”和“激發”。小榨菜籽油生產工藝的另一個特點是采用小型榨油機,除了個別家庭式油坊還采用古法木榨打榨外,菜籽油生產廠家多選用小型螺旋榨油機,榨膛內空間小,壓縮比大,在榨膛內進行機械壓榨研磨,能更好的釋放菜籽的天然香味。 圖4 油菜籽 來源:網絡 毛油的精煉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感官科學驗室發現在精煉菜籽油中,硫甙降解產物由于受到脫膠、脫酸、脫色、脫臭等加工過程的破壞,在種類及相對含量上都大幅減少,所以精煉菜籽油并沒有明顯的腌菜味和焦糊味。 在毛油的精煉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濃郁香味是小榨菜籽油制取技術的另一關鍵。一般小榨菜籽油的精煉采用低溫水化、低真空干燥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壓榨油中“濃香”的風味物質。有些小榨菜籽油的生產車間還會將加入特定物質水化油中去吸收油中的水分以減少使用其他干燥手段帶來香味成分損失的影響。 圖5 榨油 來源:網絡 小結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多領域,一些傳統的消費習慣日漸回歸。消費者對菜籽油特有濃郁香味的喜愛,使得小榨菜籽油成為食用油消費市場上的新寵。尤其采用非轉基因菜籽,通過物理壓榨加工,迎合了國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同時具有特有的香氣及滋味。因此搞清楚濃香菜籽油的風味特點,是各個廠家贏得消費者認可和占領市場份額的核心關鍵點。 查看詳細
-
2023-03-31
芝麻油成佳肴“點睛之筆” 金龍魚芝麻油攜消費者領略愉悅風味
芝麻,被稱為“八谷之冠”。千百年來,芝麻是千家萬戶都離不開的食品,在眾多的調味品中,芝麻油則是一味神奇的調料,因其濃郁飄香的特點,僅在菜肴中添加少許,便能使口感產生奇妙而豐富的變化,成為眾多美味佳肴的“點睛之筆”。這一舌尖上的風味從古時延續至今日,在現代工藝的提煉升級下,醇香依舊而營養進階,消費者對芝麻油的喜愛只增不減,而眾多芝麻油品牌中,益海嘉里金龍魚旗下的金龍魚芝麻油產品以其優異的品質和創新能力,贏得市場和眾多消費者的認可。 健康味美 “雙贏”之選 早在宋代,詩人釋咸杰的《偈公六十五首》中已有芝麻油的身影出現,“一照一用,鱔魚走入麻油甕”,看出古時的人們已經善用芝麻油調味食物。芝麻油是中國傳統的食用油之一,它在增加食物的香氣和風味上表現尤佳,堪稱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廚房必備良物?,F代研究發現,芝麻油中蘊含不飽和脂肪酸、芝麻木脂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如此一來,消費者又多了一個選擇食用芝麻油的理由。 此外,芝麻油還含有植物甾醇等活性物質,而《中國心血管健康疾病報告2021》指出,18歲+人群血脂水平有所升高,中國城鄉居民心血管死亡率逐年升高。根據倫敦大學研究,血脂異常與老年癡呆癥患病率存在顯著聯系,而膳食干預是預防血脂異常的最基礎措施。國際上對植物甾醇的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多項證據表明,植物甾醇對改善血液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影響顯著。益海嘉里金龍魚芝麻油產品在注重芝麻油營養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同時,打造愉悅的風味體驗,讓消費者秒變“雙贏”玩家。 行業明星 品質拔尖? 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海嘉里金龍魚”)是中國知名的糧油食品企業,于202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證券簡稱:金龍魚,證券代碼:300999),主要涉足油籽壓榨、食用油精煉、專用油脂、水稻循環經濟、玉米(2724,?-16.00,?-0.58%)深加工、小麥深加工、大豆(5390,?27.00,?0.50%)深加工、食品原輔料、中央廚房、糧油科技研發等產業。 深耕行業多年的益海嘉里金龍魚擁有“金龍魚”“丸莊”“梁汾”“香滿園”“?;省钡认盗兄放?,產品類別涵蓋食用油、米面、調味品等。其中,“金龍魚”、“香滿園”和“?;逝啤敝ヂ橛褪且婧<卫锝瘕堲~的主要品牌,一直致力于為消費者、餐廳和食品廠提供高品質的金龍魚芝麻油。 在芝麻油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益海嘉里金龍魚有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從芝麻原料采購、入廠檢驗、車間生產控制、成品油儲存、灌裝、成品油出廠等各個環節都設立了關鍵控制點,并執行嚴苛的內控標準,從而保證終端產品的食品安全。匠心出品的益海嘉里金龍魚芝麻油無論是從品質、安全、創新還是營養方面,都能給消費者帶來滿意的體驗,順理成章變為消費者值得信賴的優質產品。 現今,無論是香醇的口感,以及營養成分的攝入,都使芝麻油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佐料。而益海嘉里金龍魚芝麻油已經成為國內市場上較為知名的產品。未來,益海嘉里金龍魚將繼續秉承“建立一個理想的集團”的愿景,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為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多優質健康美味的糧油產品。 查看詳細
-
2023-03-31
我國自俄羅斯油脂油料進口情況如何
油脂油料是我國農產品進口中最主要的品類之一,2022年約占農產品進口總額的三分之一。俄羅斯是我國油脂油料主要進口來源地之一。近年來我國自俄羅斯油脂油料進口實現較快增長,未來仍有較大潛力。 2017-2022年,我國自俄羅斯植物油進口量由27萬噸增至84萬噸,年均增長26%,增速在所有來源地中位列第一,占我國植物油進口比重由3%增至10%。目前,俄羅斯已成為我國植物油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我國自俄羅斯進口的植物油主要有葵花籽油、菜籽油和豆油??ㄗ延褪俏覈远砹_斯進口量最大的植物油,2017-2022年年均進口33萬噸,占我國葵花籽油進口總量的30%,2017-2020年進口量年均增長83%,2021年和2022年有所下降。菜籽油是近五年我國自俄羅斯進口增長最快的植物油品種,進口量實現連續增長,年均增長達95%,年均進口23萬噸,占我國菜籽油進口總量的15%。豆油是我國自俄羅斯進口最穩定的植物油,2017-2021年進口量年均增長5%,但2022年有明顯下降,進口量同比減少58%,年均進口16萬噸,占我國豆油進口總量的22%。 俄羅斯也是我國油籽進口的重要來源地,2017-2022年我國自俄羅斯年均進口油籽102萬噸,年均增長14%,其中,2018-2020年的進口量均在110萬噸以上,2021年下降至88萬噸后,2022年達到120萬噸的新高點,同比增長37%。 我國自俄羅斯進口的油籽主要有大豆、油菜籽、亞麻籽和葵花籽。大豆是我國自俄羅斯進口量最大的油籽,2017-2022年年均進口67萬噸,但占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比重不足1%。油菜籽是我國自俄羅斯進口量最穩定的油籽,近五年年均進口16萬噸,年均增長2.2%,占我國油菜籽進口總量的5%。亞麻籽和葵花籽是五年間我國自俄羅斯進口增長較快的品種,年均增速分別達到53%和45%。2017年我國自俄羅斯進口亞麻籽僅5萬噸,2022年增加至43萬噸,較上年增長一倍多。俄羅斯是我國亞麻籽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22年占我國亞麻籽進口總量的七成。2017-2022年我國自俄羅斯葵花籽年進口量由351噸增長至2264噸,占我國葵花籽進口總量的9%。 俄羅斯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油脂油料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我國自俄羅斯油脂油料進口仍有較大空間。2022年我國自俄羅斯進口菜籽油43萬噸,同比增長116%;亞麻籽也延續了2021年的上漲態勢,進口量同比增加1.2倍;大豆進口量則在連續三年下降之后呈現增長。 2023年3月,中俄兩國元首共同簽署聯合聲明,提到深化農產品貿易合作、拓展農業領域投資合作。油脂油料作為中俄農產品貿易的重要品類,發展前景廣闊。 查看詳細
-
2023-03-29
從油料作物說起,古代吃油的C位之爭
中國有很長的利用“油”的歷史。最初,動物油是人們食用、生活用油的主要來源,而植物油則多用于點燈照明或作為戰爭中的燃燒物使用。 事實上,我國古代種植油料作物較早,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幾千年來,油料作物種類繁多、品種豐富、分布廣泛,深入應用到了食用、照明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現今,人們日常飲食生活中常吃四類植物油——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與之對應的,芝麻、油菜、大豆、花生是我國四種主要油料作物。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們分別構成不同時代油料作物的核心,為人們所用。這幾種作物是如何從無到有(包括引進)、由小面積種植到大范圍普種再到日常食用,最后占有一席之地的? 本期推送讓我們一同回顧古代四大油料作物作為食用油的發展演變史。 西漢至元代:以芝麻為核心 西漢至元一千多年間中國的油料作物以芝麻占主導地位。但是芝麻屬于外來作物,芝麻未傳入中國之前,植物油主要來自“大麻”與荏子。 先秦時期用“大麻”和荏子來提煉食用油。 所謂的荏子又稱蘇子,有紫蘇和白蘇之分,紫蘇多為菜用、藥用,白蘇可食用也可榨取油脂。荏子的食用,有記可尋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重要文獻《爾雅》就提到了“蘇,桂荏”。 “大麻”是一種雄、雌分株的植物,古稱雄株為枲、牡,其莖皮剝離后可以紡績織布;雌麻稱為苴,其子屬于油料作物,古人稱其為黂。大麻子油的食用,則初見于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書中認為“麻子脂膏,并有腥氣”。 因此,荏籽與大麻子,盡管出自中國本土,但各地的接受程度并不一樣,加之出油量低,始終沒有成為食用油的主流。在這個時期,芝麻傳入之前,食用油多來自于以動物脂肪。 西漢時期,芝麻傳入,引領中國油料作物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古代文獻對芝麻來源的記載多指向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從胡地大宛引種的傳說,傳世文獻最早記載芝麻為西漢史游所撰《急就篇》:“麻謂大麻及胡麻也?!?故將芝麻稱為“胡麻”。 芝麻傳入中國之后,迅速將植物油變成主要食用油,有“油通四方可食與然(燃)者,惟胡麻為上”的說法,究其原因除芝麻油清香味美之外,出油率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清朝時期有個名叫方中履的人為他父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做備注的時候說到:“菜子干二石,榨油八十斤。飽芝麻二石,可百二十斤,白麻不能也。黃豆潤者二石,取十八斤,柞木壓之可二十二斤?!? 方中履提到油菜籽、白麻、黃豆與芝麻,顯然芝麻出油率遠遠高于其它。味道好,出油率高讓古人對種植芝麻都樂此不疲,芝麻也不負眾望,在南北方都能夠生存下來。也正是如此,從西漢到元代的這一千多年里,芝麻都是中國人的主要油料作物。 元明時期:越冬型油菜傳入 元明以來,中國油料作物種類有了新的變化,越冬型油用型油菜開始傳入。 油菜分為菜用油菜與油用油菜兩種類型,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會比芝麻晚太久。早在東漢時期便傳入了中國,東漢時期服虔所撰的《通俗文》就記載了:“蕓薹謂之胡菜”。 后據《齊民要術》記載,“蜀芥、蕓薹取葉者,皆七月半種,地欲糞熟……十月收蕪菁訖時,收蜀芥,蕓薹足霜乃收。種芥子及蜀芥、蕓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旱則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油菜都是春種夏收或者夏種秋收的,本身油菜的出油率就比不上芝麻,再加上生長周期跟芝麻同期,這就導致了油菜的種植面積遠遠少于芝麻,難以躋身于主流油料行列。 在《齊民要術》之后,從東漢至唐代幾乎沒有文獻明確提及菜籽油,即使宋代文獻中出現菜籽油,也僅一兩處記載,且未提及用作食用。 ? 直到元明時期,越冬型油菜引進了中國。據蘇聯著名遺傳學家瓦維洛夫《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記載,越冬型油菜是源于地中海沿岸的作物,元代蒙古人軍事行動頻繁,使得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傳入中國。這種越冬型油菜,憑借秋種夏收的生長期為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地區提供了便利的輪作條件,這一切都成為傳播與擴展的優勢。 油料作物的社會價值取決于應用功能、出油率以及人們對于油品的偏好,在當時芝麻與油菜既是各地均會種植、分布最廣,也是最具社會價值的兩種油料作物。然而,芝麻、油菜兩種廣泛種植的油料作物最大的差異在于用地時間。越冬型油菜秋種夏收的生長時間與春種秋收的芝麻相比,具備與水稻等其他作物構成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的優勢。 正是這一優勢,自越冬型油用油菜傳入以后,使油菜成功地立足于長江流域一年兩熟地區,并在種植空間擴展中實現對芝麻的嬗替。最終在南方形成種植優勢,迫使芝麻退向北方,形成南方油菜、北方芝麻的地理分布形勢,成為主流油料之一。 明清時期:大豆、花生開始嶄露頭角 明清時期,中國的油料作物再次發生變化,以大豆、花生、葵花為主的堅果類作物,開始嶄露頭角。大豆、花生、葵花籽均屬于大籽粒果實的油料作物。其中,只有大豆源于中國本土,花生、葵花均為域外傳入作物,然而無論大豆還是花生幾乎均在晚清時期才在食用油中贏得重要席位,其中的原因與榨油設備有很大的關系。 ? 首先登場的是中國的傳統作物大豆。豆類作物都含有一定油脂,其中大豆尤其突出,但很長時間豆類基本屬于糧食作物,利用大豆榨油的記載出現較晚。 宋人所作《物類相感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豆油煎豆腐有味”,元人賈銘的《飲食須知》也有“豆油味辛甘,性冷,微毒多食困脾”這樣的記載,元人汪汝懋《山居四要》也提到“打豆油”。從這些記載當中,不難看出宋代時期就已經開始食用大豆油了。只是當時的壓榨技術尚不成熟,壓榨出來的大豆油呈現出“打豆油”的狀態。 甚至到了明朝中期,以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壓榨技術,壓榨出來的大豆油仍然是呈現出“打豆油”的狀態,而且根據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記載,當時的大豆“每石得油九斤”,換算成現在的單位是100斤都出9斤油,出油率僅僅9%。 在大豆受限于壓榨技術的同時,花生也從國外引進到了國內?;ㄉa于南美洲,大約在明代后期傳入中國?;ㄉ鷤魅胫鯙槿藗円曌鞴?、竽類,含油脂的特點后來逐漸被認識。奈何壓榨技術的不成熟,古人只得抱著大豆、花生這“兩棵搖油樹”望洋興嘆。 直到清朝末年,引進了電力帶動的榨油機器。榨油機不僅改變了大豆、花生出油率,且提升了兩種作物的種植面積,經過環境與社會選擇,這兩種油料作物逐漸表現出以北方為主的分布特點,在北方各省擴大種植面積。 由于畝產量的差異,被替代的主要是芝麻,且隨著花生、大豆地位的提升,芝麻面積不斷萎縮,失去原來在北方具有的優勢地位。南方的油菜靠著與水稻的互補才得以幸免,最終形成了今天北方大豆、花生、芝麻,南方油菜的種植格局、生產格局。 古代中國油料作物發展演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西漢中期芝麻傳入,南北方均成為主流油料作物;第二階段自元代越冬型油菜傳入,逐漸在南方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形成北方芝麻、南方油菜的分布格局;第三個階段自晚清西方榨油機傳入,大豆、花生等大籽粒果實進入主流油料作物的同時,在北方進一步占據芝麻的種植空間。 查看詳細
-
2023-03-27
油脂消費復蘇如何?豆棕菜,誰在替代誰?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2月底至3月期間,為了摸清油脂油料市場供應情況,國內期貨公司開展了一系列的調研活動。 分析師們主要走訪了華東、華南地區(江蘇、福建、廣東、廣西等)的一些知名油廠、貿易商和飼料企業。 因為華東華南是國內重要的油脂油料進口區域,既是豆油的基準交割地,也是棕櫚油和菜油活躍的交割區域;這里的油脂大廠位于食用油產業鏈的上游,如同產業的中樞神經,對內陸地區及中下游企業具有輻射及傳導效應。 當下市場有幾個關注焦點:油脂消費的復蘇真實狀況如何?大宗油脂三劍客——豆油、棕櫚油、菜油的替代戰發生了嗎?進口原料買船進度及到港預期怎樣? 在分析師們精彩紛呈的調研報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線油脂大廠提供的相關信息和觀點,有助于更客觀準確地研判市場、做出決策。 以下內容選編整理自:中信建投期貨—《華東油脂調研》、 格林大華期貨—《華南油脂油料調研報告》、建信期貨—《福建油粕調研》、天風期貨—《廣西油脂&飼料調研報告》、 東亞期貨—《油脂調研進行時》,文中不再具體標示,在此感謝優秀分析師們的產業研究貢獻。 關于油脂消費 疫情三年,油脂消費受到沖擊。如今疫情管控已放開三月有余,國內外出人員和旅行班列增多,油脂消費實際恢復情況如何? 廣東調研油企表示,從年后至今,包裝油需求有所轉好,但難以恢復到2019年高值水平。目前消費量較疫情前相比減少10%。 春節之后兩周左右的時間,中包裝下游補貨積極,工廠一度需要限量排單。但隨著終端需求恢復不及預期,補貨需求回歸疲軟,餐飲渠道出現報復性消費之后疲軟,消費逐漸不及預期,4月消費預期繼續偏淡。 預計今年消費量放持平或略低于非疫情年份消費量。 廣西調研油廠表示,油的消費較去年稍有好轉,餐飲行業需求有所好轉,中包裝油的銷量有所上升,小包裝油銷售量有所下降。 福建調研油企表示,油脂的需求恢復是個中長期的趨勢和預期。自從去年末政策放開后,油脂需求的大方向是在恢復,目前估計恢復到19年的80-90%。其中餐飲恢復得較快,但想要超過疫情前水平還需要時間。 小結:油脂消費復蘇不及預期,尚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中包裝餐飲油相對恢復較快。 關于菜籽油 菜籽油是今年整個油脂產業中最受關注的品種,傳說中的供給壓力有多大?消費替代發生了嗎? 華東油脂調研顯示,華東菜油進口仍主要以俄羅斯和歐洲非轉菜油為主,預計2-4月華東平均每月進口到港8-10萬噸,全國平均每月菜油到港11-13萬噸。 菜油儲備拍賣、中歐班列和華南壓榨廠供應使得川渝地區從華東提貨數量下滑,川渝倒掛華東或將重演。國內菜油逐步轉寬松,華東菜油將逐步進入累庫周期。 福建調研企業表示,菜籽二季度集中到港量巨增。2022年以來,國內油菜籽壓榨利潤高企,刺激進口貿易商大量采購加拿大油菜籽,據悉保守采購450-500萬噸油菜籽,采購量是去年全年采購量的一倍以上。 其中二季度每月到港油菜籽數量大約在70-80萬噸之間,全年進口菜籽折油量200萬噸。 菜籽目前采購到5月船期,6-8月船期采購的不多,還要看盤面榨利情況。9月以后開始采購新作加拿大菜籽。 福建餐飲用油以豆油、玉米油為主,菜油的用量還不大。 廣西調研油廠表示,到6月國內差不多買了515萬噸進口菜籽。菜籽3月到了12條船,后面還有200-250萬噸菜籽沒有到港。4-5月的到港會比較集中。 企業認為菜油的基差還有下調的空間,4-5月份可能會達到低點,會出現負基差的情況。 消費方面,兩廣地區消費菜油比較少,基本以還儲為主,主要是銷往云貴川、湖南、青海、陜西、甘肅都有。 消費替代方面,現在豆菜油平水,菜油價格的下跌還沒能提升消費,現在不太會去替豆油,菜油比例的回調需要一段時間。 以前菜油價格比較高,用量被豆油替代太多了,火鍋都用豆油了。下游改配方以后,市場基本都已經接受;除非后面三級菜油價格持續比豆油便宜,不然消費觀念很難變換過來。 廣東調研油企表示,二季度菜油價格看弱。近期華南菜油絕對價格不斷走低,豆菜價差拉至平水,提貨有好轉。菜油跌出性價比之后,下游菜油消費存在逐步好轉的預期。 小結:二季度進口到港壓力明顯,利空影響延續,菜油價格看弱;對豆油的實質性替代仍需要時間。 關于大豆油 華東油脂調研顯示,油廠豆油中小包裝出貨尚可,餐飲消費仍主要以豆油為主。 近2年受疫情影響關閉的店鋪重新恢復仍需時間,但產業對豆油消費恢復普遍充滿信心。雖然各企業對豆油消費增長比例預期有所差異,但消費復蘇成產業主基調。 國內油廠大量采購2-3月進口大豆,預計超1800萬;由于巴西收割及裝運問題導致到港推遲,然而推遲不代表不會到港,大部分市場參與者更愿等待大豆集中到港之后的低基差豆油。 福建調研油企表示,進口大豆2月到港量偏低,3月節奏正常,目前巴西豆裝運及發出沒有問題。4-5月預期大量到港,預計基差下行。 從大豆的采購進度來看,4月份國內大豆到港預期為800-1000萬噸,5月份1000萬噸,6月份1000萬噸。 3月油廠檢修即將結束,油廠開工率有望在4月份恢復到正常開工情況,周度壓榨量有望達到200萬噸左右,后續豆油供應預期充足。 對美豆不是很看好,主要還是巴西豆逐步上市帶來的壓力,另外去年一整年想買巴西豆的時候都能買得到,說明全球并不缺豆,對豆油的價格區間大約預估在8000-9000。 廣東調研油企表示,前期進口大豆成本高,壓榨利潤不佳,目前價格略挺,后面大豆到港增加,豆油基差看弱。當前廣東6-9月的豆油銷售進度十分緩慢,市場情緒較為悲觀。 廣西調研油廠認為,在4-5月巴西豆到港前,豆油的供應會有緊缺,因為餐飲行業需求有所好轉。進口大豆后期供應上來看問題不大,整體來看是供大于需求的。 阿根廷減產對于市場定價影響力較弱。巴西的產量在1.5億左右沒什么大問題,后期會關注美豆的種植面積和情況多一些,美豆主要還是會受到宏觀因素的影響。 小結:豆油消費受餐飲消費支撐,復蘇可期。二季度進口大豆預期大量到港,豆油價格承壓。 關于棕櫚油 在分析師們的調研報告中,紛紛提到了棕櫚油領域的一項新技術運用,市場上出現添加茶多酚的棕櫚油。 據了解,茶多酚棕櫚酸酯是一種新型的抗氧化劑,是以綠茶為原料提取的茶多酚經過與棕櫚酸酯化而成;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添加不同濃度的茶多酚棕櫚酸酯,可以顯著提高棕櫚油的抗凍性,從而延長其銷售使用期。 華東油脂調研顯示,國內棕櫚油庫存維持在高位水平,華南較高的氣溫使得添加茶多酚的棕櫚油消費恢復明顯,與華東地區差異明顯。 廣東調研油企表示,華南地區在差價巨大、低成本蠶食市場份額的背景下,茶多酚技術逐漸得到普遍應用,茶多酚18度棕櫚油的用量替代了部分14度甚至10度棕櫚油的用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豆棕調和比例,擴大了餐飲用油中棕櫚油的使用份額。 (餐飲)調和用油中,棕櫚油配比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已經調整到90%以上,而且持續居高不下。 在豆棕價差處于合理區間的前提下,棕櫚油性價比凸顯。華南棕櫚油基差堅挺,豆油基差偏弱,豆棕價差后續仍存在走縮空間。 廣西調研油廠表示,在云貴川和廣西地區,棕櫚油和豆油會有替代。加了茶多酚的棕櫚油會更便宜,一般情況是18度的棕櫚油可替豆油,加了茶多酚后24度的棕櫚油就可以替代。 小結:茶多酚技術逐步普及,引發棕櫚油更廣泛的使用,使得豆棕消費替代進入到“新紀元”。 結語 2023年是宏觀大年,對于油脂油料后市的行情節奏預測難度極大。 目前來看,22/23年度全球油籽整體豐產,國內大量大豆、菜籽買船,預計國內油脂油料價格中樞將下移。價格替代優勢下棕櫚油使用將會增多,體現在盤面上將會呈現,菜籽油最弱,豆油其次,棕櫚油稍強。 有調研企業表示,未來影響價格的權重因素需要調整,更需關注宏觀方面的變化,中美關系、匯率等問題。潛在的脫鉤風險或者俄烏沖突結束,遠東經濟復蘇等宏觀事件均有可能極大的影響未來價格走向。 有分析師認為,對于市場行情研判、采購經營成本管控將是未來產業競爭的焦點。 查看詳細
-
2023-03-24
為什么食用油要添加抗氧化劑
? ? ? 氧化會使食品中的油脂變質,抗氧化劑能阻止或延緩食品氧化變質,提高食品穩定性和延長貯存期。 過氧化值POV是食用油質量指標之一,國家規定食用油中POV(mep/kg)≤20。一般食用油中必須添加抗氧化劑,才能延長貨架期。 ? ? ?目前國際食品界采用的天然抗氧化劑有茶多酚、迷迭香抗氧化劑、異維生素C鈉鹽、維生素C、維生素E等以及它們的混合物。其中,異維生素C鈉鹽、維生素C、茶多酚等屬水溶性物質,對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不強;維生素E對油脂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價格昂貴,添加后導致產品成本明顯提高;有些新開發的抗氧化劑,如甘草抗氧化劑,在使用效果和抗氧化效果上均未達到食品添加劑的標準。 小貼士 ? ? ?食用油脂和含油食品在貯存過程中很容易發生酸敗現象,從而導致油脂和食品變質。食用已發生酸敗的油脂和食品會引起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產生酸敗的主因是油脂發生了水解和氧化反應。水解一般是由脂酶催化而使油脂水解為甘油、單雙甘油脂和游離脂肪酸??赏ㄟ^加熱、精煉等方式破壞或消除脂酶,達到防止水解反應的目的。經過精煉的油脂中不含水和脂肪酶,很少發生因水解而導致變質現象;而油脂的氧化是造成油脂變質的主因。 ? ? ?要避免油脂被氧化,按上述反應歷程,必須從清除參與反應的氧或清除引發氧化反應的自由基著手?,F代工業生產上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采用吸氧劑清除與油脂接觸的氧;二是在油貯罐內充氮氣,將油與氧隔開;三是在油脂中添加自由基吸收劑(抗氧化劑),阻止氧化反應的發生。 ? ? ?吸氧劑加入到密閉的食品包裝物或食品中,能與殘留在包裝中的氧氣或溶解在食品中的氧反應,使食品或油脂處于與氧隔離狀態,從而達到保護食品和油脂不被氧化的目的?,F常用的吸氧劑有兩類:一類是不能直接添加到食品或油脂中(不能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吸氧劑,如活性鐵粉等,通常做成小包放置在密閉的食品包裝中。但在成品小包裝油中使用有困難,食用油脂不能直接與非食品添加劑接解,因此,此類吸氧劑在成品食用油保鮮沒有意義;另一類是可作為食品添加劑直接添加到油脂和食品中的吸氧劑,如L-抗壞血酸、抗壞血酸棕櫚酸酯等,它們都能有效清除密封容器中少量殘余氧及溶解在油脂中的氧,從而起到對油脂的保護作用。存在的問題是當小包裝油脂被開封后,瓶中油脂直接與空氣接觸,油中吸氧劑很快被消耗完,對油脂的保護作用自然喪失,此時的油脂還是會被氧化,導致食用不安全。 ? ? ?氮氣是一種惰性氣體,它不會與油脂發生化學反應,對人體也沒有任何危害。利用高純氮氣將油脂與空氣分開,就能有效地避免油脂被氧化。因此充氮保鮮已廣泛應用在原料油脂和成品油脂的貯存以及油脂精煉過程中,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點。但使用在小包裝油中卻存在一些問題:在小包裝油的容器中充入氮氣,可有效延長油脂的貨架期。然而,當消費者將油瓶開封后,瓶內氮氣被空氣替換,也就失去了對油脂的保護作用。如不盡快食用完,油脂會因氧化而變質,消費者也有可能因誤食而導致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所以,在小包裝油的保鮮中僅只采用充氮保鮮是不足夠的。 ? ? ?油脂的氧化歷程是自由基連鎖反應,如在油脂中添加能清除自由基的吸收劑(抗氧化劑),用以清除痕量的自由基,打斷鏈反應的進行,從而只需微量就可達到防止氧化,又達到保護油脂的目的。 ? ? ?抗氧化劑的氧化中止作用可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抗氧化劑向已被氧化脫氫后的脂肪自由基提供氫而使自由基還原到脂肪的原來狀態,從而中止脂肪的繼續氧化: ? ? ?另一種是由抗氧化劑向已被氧化成的過氧化自由基提供氫而使之成為氫過氧化物,但中止了新的脂肪成為脂肪自由基,從而中斷了脂肪的氧化過程: AH*還可進一步與ROO*及R*結合而成ROOH、RH及A* ? ? ?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劑均屬酚類化合物,如:TBHQ、BHA、BHT、PG、生育酚等,這些酚類抗氧化劑是優良的氫或中子結予體,當它們向自由基提供H后,本身成為自由基,但它們可降解為相應的氧化產物醌類。 從上述情況,對抗氧化劑可獲得下述概念: ⑴ 抗氧化劑是一類能夠與自由基反應的物質,但不是氧的驅除劑或吸收劑,它們的功能是與自由基反應,從而中止自動氧化過程,故只添加微量就可發生作用。 ⑵ 抗氧化劑只能阻礙氧化作用的進程,以延緩油脂開始氧化變質的時間,但不可能使已氧化的產物復原。 ⑶ 油脂的自動氧化有一相當長的誘導期,一旦越過誘導期,氧化連鎖反應會快速進行,所以添加抗氧化劑的時間越早越好。 ⑷ 添加了抗氧化劑的精煉油不需與氧隔離,所以無論是密閉還是開封的油都可受到保護,對消費者無論何時都是安全的(保質期內)。 查看詳細
上一頁
1
2
...
18
下一頁